漫步在山间栈道,穿行于原始林区,鸟语婉转,花香清新……青海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景区游人如织,好一幅高原特色乡村游景观。从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,到如今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,卡阳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。
吃上旅游饭,甩掉穷帽子
徒步、登山、野炊、品农家饭菜……西宁市民张琦是卡阳村的常客,“这里群山环抱,空气清新,是锻炼解压的好去处。”18公里的木栈道直通苍翠林间,加上花海美景,离城又近,卡阳村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。
然而5年前,卡阳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。“全村七成是水土流失区,耕地九成是坡梁地。到了雨季,地里的土壤、肥料都会被雨水冲走,亩产量很低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包養網祁生海说,当时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,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28人。
转机发生在2014年秋天。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湟中拦隆口项目开工,借着好政策,卡阳村近3000亩坡耕地改造为梯田。“效果很明显,到2015年,村里粮食总产量增加了5.5万公斤。”拦隆口镇副镇长樊昌军说。几年来,全村共完成坡改梯7000多亩,水土保持林2000多亩,封禁治理3万多亩,累计治理程度达95%。
生态环境改善了,守着风光秀美的大山和梯田,卡阳村开始谋划发展旅游业。2015年湟中通过招商引资,引进企业对卡阳村进行整体开发和建设。“村里建景区,村民就近就地打工。”村委会主任李明栋介绍,村里搭建了80个摊位鼓励村民做买卖,村民变身景区护林员、导游、服务员,带动260人就业,形成“企业家+景区+农户”的扶贫模式。短短一年时间,这个仅有260户人家的小山村,接待游客30万人次,人均收入增加至12800元。
2016年,卡阳村脱贫摘帽。乘着好势头,卡阳相继打造了烧烤基地等多个“网红”打卡景点。周边六村也被带动起来包養,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民生得改善,日子有滋味
洗菜切肉、和面热油、入锅调汤……卡阳村活动中心老年食堂里,厨师杜金梅格外忙。
老年食堂刚运行4个月,已吸引不少“忠实粉丝”,今年63岁的杨有兴就是其中一位,“不仅方便,还免费,每顿饭和大家一块吃,胃口都好了很多。”
今年5月,卡阳村办起了自己的老年食堂。“开始大家都不信,这咱也能办?”祁生海说,“村里留守老人多,很多人连口热饭都吃不上。可办食堂,钱从哪里来?谁来买菜做饭?”
村两委抱着试一试的态度,在多方支持下办起了老年食堂。“平均每天就餐人数超过50人,大家一致叫好。现在外部投资再加上村集体经济收入,基本运营可以得到保证。”祁生海说。
湟中区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马生忠介绍,2016年以来,卡阳村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,投资3480多万元,先后拓宽修建7.8公里乡村扶贫旅游公路,村级道路全部硬化;建起村级综合活动室、文化广场;农村电网全面改造……
如今的卡阳村,“两溜山,一片天,出门进城难上难”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,“绿柳连村舍,红花亲相邀”的景色就在眼前。杨有兴喜欢吃完饭再去村里遛遛弯,“日子越过越有滋味,真是打心眼里高兴。”
精气神向上,致富路宽广
结束了一天的奔忙,蔡得虎开着新买的货车回到家,一进院就闻到了饭菜香。
蔡得虎30来岁,“之前处过几个对象,女方一看我家的几间破土房,婚事立马黄了。”蔡得虎的情况,过去在村里不少见包養。因为穷,卡阳成了“光棍村”。2015年,蔡得虎的几亩地流转出去变成花海,用扶贫资金买了一辆小货车跑起了运输,收入大幅增加,2016年建了新房,年底就把媳妇娶进了门。
绿水青山让村民腰包鼓了,也长了庄稼人的志气。观念一变天地宽,村民还通过加入种植养殖合作社、农机专业生产队、经营农家乐增加收入,穷山沟焕发新活力。
门前立着醒目的“扶贫农家院”牌子,门内村民张万虎和妻子郭秀兰正忙着准备农家饭。2015年,张万虎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,“祁书记和村干部到家里动员我开农家乐,帮我申请银行免息贷款,还张罗着用2万元扶贫资金购置餐桌、橱柜、冰箱、消毒柜。”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,“万虎农家乐”开张,第一个月收入近包養3000元,张万虎乐开了花。
“以前‘等靠要’思想严重,面子为大。”李明栋认为,观念守旧是卡阳贫困的重要原因,“现在大家一有机会就摆摊、打零工挣钱。”郭秀兰是个勤快人,忙完农家乐的生意,还做一些农家大馍馍、酸奶卖给游客,她说:“只要肯出力,总能挣到钱。”
卡阳村还捧回了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牌匾。庄稼人刘明福拿着手机玩起了直播,村里的好风景引得网友纷纷点赞。“现在,好多年轻人回乡创业,变化可真大。”村子还是那个村子,根本的变化在生态的改变、人的奋斗,发展有了基础,卡阳村迎来了致富的艳阳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