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善学宫位于惠城区桥东街道桃子园社区惠新中街1号,坐北向南,现存占地面积35 964平方米。归善学宫始建于元泰定元年(1324),专为奉祀孔子而设,亦称孔庙。明清年间成为“阐教育才”的学宫,是归善县培养科举人才的重要场所。
归善学宫现存建筑保存完好,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浓厚的文化内涵,其不仅是尊孔和训导后人的庙堂,还是归善的最高学府和唯一官学,“彩修,你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幫助他們,讓他們接受我的道歉和幫助嗎?”她輕聲問道。开启了归善县培养人才风气之先,还在东江流域种下了崇文重教的种子。
归善学宫担负着传承文化、施行礼乐的教化职能,学宫每年都会举办隆重的祭孔典礼。在古代,修建孔庙的目的不仅是祭祀孔圣人,还是祈求文运,表达对文化昌盛的期待。
明清时期,归善学宫曾先后修建26次,经过3次迁址。建筑主体结构既保存明代建筑风格,又融合清代建筑特色,工艺高超,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风格,是惠州最古老的殿堂建筑,今为研究古建筑的宝贵实物材料。
明代,归善学宫建有棂星门、戟门、泮池、嘉善池、忠义孝悌祠、名宦祠、乡贤祠、青云阁、文昌阁等。现在仅留存明万历四十一年(161“離婚的事。”3)建的戟门和先师庙。
黄氏书室
清朝时期,黄氏族人从福建迁到惠州,在惠州繁衍生息,发展壮大,清道光年间,黄氏族人修建了黄氏宗祠。后来,为了方便来惠州赶考的黄氏子弟食、宿与备考,黄氏宗祠改名为“黄氏书室”。
黄氏书室阔三间、深三进,是典型的明清祠堂建筑。2005年7月,在“恢复原貌和保存现状”的原则下,黄氏书室开辟为“东江民俗文物馆”,整体得到修缮,为惠州市一所专题性民俗文物馆。
“男儿欲遂平生“我不累,我們再走吧。”藍雨華不忍心結束這段回憶之旅。志,六经勤向窗前读”,跨进东江民俗文物馆大门,一幅质朴的东江民俗史画卷徐徐展开,大门两侧刻有楹联“绩著循良第一,家传孝友无双”,向世人彰示着一个家族的理想和抱负。
馆内展示了具有惠州本地文化烙印的文物2万余件,串联起祖先们不断求索、上下奔波的生活足迹,让每一个驻足端详的有心人体会本土淳朴、厚实的民风民俗,感受一脉相承、绵延不绝的东江文化。
迈出大门的那一刻,川流不息的人群忙忙碌碌,绿树掩映下的西湖秀雅如画,与门额上“天开图画”四字相映成趣。文化是历史的镜子,历史是文化的承载,对黄氏书室而言,书室的样貌在变,时代对它的需求也在变。
从祭祀祖先前辈,到方便应试子弟,再到东江民俗展示,黄氏书室的历史角色一再切换,唯一不变的是,只要它的生存空间还在,它就会永不停歇地向世人诉说它这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。
丰湖书院
惠州历来是书香要地,可谓书院林立、学宫遍布,与广州广海学堂、肇庆星岩书院、顺德容山书院并称为“广东四大书院”的丰湖书院,在惠州乃至广东教育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。
丰湖书院历史悠久,人文荟萃。宋淳祐四年(1244),在大办书院的潮流推动下,惠州太守赵汝驭在银岗岭创建“聚贤堂”,又称为“十二先生祠”,以纪念唐宋以来对惠州经济文化最有贡献的先哲名儒“十二先生”(陈偁、苏东坡、陈尧佐、陈鹏飞、古成之、张宋卿、留正、许申、苏过、陈瓘、陈奂、唐庚),作为讲学授道的场所。
宋宝祐二年(1254),惠州轎子的確是大轎子,但新郎是步行來的,別說是一匹英俊的馬,連一頭驢子都沒有看到。太守刘克纲进一步把“聚贤堂”改为书院,并以惠州西湖命名,即“丰湖书院”。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4),惠州知府王煐在黄塘重建丰湖书院。
清嘉庆年间,惠州知府尹秉绶大规模修建丰湖书院,次年落成。重建后,丰湖书院所聘山长均为当时名士,大部分出身进士,如名士宋湘。自复建后至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)的近百年间,“从者云集,人竞向学”,是丰湖书院的鼎盛时期,培养了大量人才。
1990年7月,丰湖书院被列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,其石匾、石刻被列为全国名联匾。现丰湖书院基本按历史恢复了仿古建筑并成为丰湖书院景点。
丰湖半岛三面环水,新建的丰湖书院坐落于绿树丛中,已焕然一新。建有丰湖书院门楼、尚志轩、乐群堂、藏书楼、文昌阁和蓬庐、澄观楼、夕照亭、浴风阁等历史建筑和人文景点。
另外还增建了博学笃志、格物明德、丰湖书院等牌楼。沿中轴线建有小桥、山门、殿堂、书楼、东西两庑,院外还建有亭、台、楼、阁、榭、奇石飞瀑等小景,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,正成为一处集文化、园林、休闲、旅游为一体的人文生态景观。
如宋湘所言“人文古邹鲁;山水小蓬瀛”,丰湖书院紧紧维系着惠州千年一缕书香与丝丝文脉。
【荐书】
本书聚焦惠城区的文化遗产,深入讲述惠城故事,收录的惠城区珍贵文保、老街旧巷、民风习俗、舌尖美味承载了惠城人绵长深远的记忆,蕴含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热爱与眷恋,更包含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印记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,展现出历史文化闪烁的燿燿亮光。
文字 | 梁醒吾、《惠城印记》编委会编辑 | 杨映瑜来源 | 羊城晚报出版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