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埃塞俄比亚季马市郊外的一个小山村,中国首批援助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、心血管专家梅庚年已经长眠了48年,他的墓碑上刻着包養網“白衣战士的楷模,中埃友谊的使者”。

“我认为他对党、对国家、对人民表现了一种赤胆忠诚。”11月16日,国务院新闻办邀请中国援外医疗队代表参加中外记者见面会。作为代表之一,梅庚年的长子梅学谦在会上说起对父亲的理解。

48年前,埃塞俄比亚的加木戈法省出现严重灾情,在当地援助的梅庚年受命前往该省考察。见到该省省长,梅庚年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请告诉我,灾情最重的地方在哪里,我包養们要到灾情最重的地方去。”考察结束后,梅庚年在乘车返回途中发生车祸,不幸以身殉职。

梅庚年牺牲时,梅学谦尚未成年。成年后,梅学谦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医生,并于1998年成为中国援助埃塞俄比亚医疗队的一员,来到父亲长眠的土地上,继续父亲曾经的事业。“作为医生,我也想到埃塞俄比亚去为当地的群众服务;从私人方面,我想到埃塞俄比亚亲自为我父亲扫墓,以尽孝心。”梅学谦说。包養

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,2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19批援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中指出,大力弘扬“不畏艰苦、甘于奉献、救死扶伤、大爱无疆”的中国医疗队精神,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,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,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。

临危受命后有害怕也有荣誉感

像梅庚年一样临危受命在中国援外医疗队中并不少见。2014年8月,在国际上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,国家埃博拉防控专家组组长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率队“逆行”至疫情暴发地几内亚。

在记者见面会上,王振常回忆起当时的经历时坦言:“既有害怕又有担心,但是又有荣誉感和成就感,因为我们代表着国家,在最艰苦的时候,在国家需要的时候,我们19名队员和防控专家组22人,没有一个退缩,都准点到达几内亚开展工作。”

根据上级部署,王振常带领的中国医疗队需要给几内亚培训公共卫生医师,当时定的任务是培养1000名,但是通过各方面努力,中国医疗队冒着暴露的风险,最后为当地培训了1600多名公共卫生医师。几内亚政府高度肯定整个中国医疗队的防控工作,王振常带领的队伍获得“几内包養網亚共和国勋章”。

80后医生吴德熙是第2、3、4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队员,去年刚结束了援外工作。

吴德熙表示,不论是近50包養年前的梅庚年,还是现在的自己,“我们的职业都是医生,都有着治病救人的初心,我们援外也是在履行医生救死扶伤的使命,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,尽己所能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贡献。这一点和一脉相承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是一样的。”

用专业展示中国医生的大爱

在援助期间,吴德熙注重在当地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,让当地的医生能够持续提高诊疗水平。为此,吴德熙在多米尼克把带教作为日常工作重要内容。在中多友谊医院,吴德熙开展了多次心血管相关讲座、临床教学查房和多学科病例讨论,示范和教授新技术,让当地的医生能够掌握新技术、知识和理念。

第1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、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朱惠芳在当地援助之后成了当地孩子的“中国妈妈”。

马里一位16岁男孩就曾叫过朱惠芳“中国妈妈”。朱惠芳第一次见到这个男孩时,他因车祸躺在病床上,全身上下只有右胳膊能动。更不幸的是,因为活动受限、大小便失禁,再加上马里天气炎热,男孩发生了尾骶部压力性损伤,创面又大又深,还伴有严重感染,发出一股臭味。

护理出身的朱惠芳带领着马方的护士一起给男孩清理伤口换药,还教给男孩康复的方法,教他的家人给男孩做穴位按摩、肢体按摩等。

两个半月后,男孩的压力性损伤愈合了,肢体恢复情况也很好。有一次男孩回医院复查,正好碰到媒体采访,他冲着镜头说“这是我的中国妈妈”。“直到现在我们还有联系,他现在已经成为马里的一名大学生了。”朱惠芳在会上欣慰地说。

“什么样的医务人员适合援外?对于有援外倾向的年轻医务人员有怎样的寄语?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,吴德熙说:“要有家国情怀,敢于担当,不计付出,用专业和大爱去展示中国医生的良好形象。”

紧接着,梅学谦拿起话筒补充说:“年轻的医生们,我希望你们走出国门,到广袤的非洲大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,贡献自己的心智,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
本报北京11月16日电
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By admi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